打从接触三国杀天梯段位系统那天起,我们就知道这玩意儿没那么简单。青铜局里摸爬滚打的日子还历历在目,现在回头看那些被闪电劈中还要强行装主公的操作,脚趾能抠出整套武将牌。但正是这种笨拙的成长轨迹,让每个段位徽章都带着体温。
真正决定段位高度的不是手牌质量,而是我们把烂牌打好的能力
武将池深度决定天花板
1.只会用张飞抡丈八蛇矛的玩家,永远看不懂貂蝉离间时的微表情。低段位可以靠蛮力碾压,到了领军层次,我们得在出牌阶段就预判对手的弃牌阶段。
2.那些冷门武将突然变成版本答案时,手忙脚乱翻说明书的样子特别真实。上周还在嘲笑于吉蛊惑,这周就被真真假假的杀牌教做人。
3.记不清多少次因为不熟悉SP贾诩的间书效果,把桃园结义当成AOE打出去。有些学费必须交,有些跟头必须摔。
胜负在牌局外就开始了
1.看到对面选出界左慈就秒退的毛病,花了三个月才治好。后来发现所谓阴间武将,不过是给我们的操作缺陷找的借口。
2.凌晨三点研究将池搭配的魔怔时刻,比任何鸡汤都管用。突然看懂曹丕放逐的底层逻辑那晚,段位分跟着眼袋一起涨起来。
3.开始注意牌堆剩余数量时,才算真正入门。那些抱怨被系统制裁的玩家,还没意识到自己连基础概率都没算明白。
情绪管理是隐藏技能
1.被连环闪电炸穿三滴血的崩溃,转化成下一局的冷静需要修炼。我们发现摔手机的速度和掉分速度成正比。
2.队友界张角劈歪时脱口而出的亲切问候,往往会导致更灾难性的配合。现在学会在对话框里打"不大"其实手在发抖。
3.连胜后必遇神仙对手的玄学,逼着我们开发出强制休息机制。有时候关掉游戏去喝口水,比硬着头皮连战更涨分。
那些在白银段位反复横跳的日子,反而比现在轻松得多。当时觉得遥不可及的骠骑将军标,如今别在ID旁边也就那么回事。真正珍贵的可能是那个会为首次晋级欢呼雀跃的自己,以及总在关键时刻断杀的固定队友。段位系统最狡猾的设计在于,它让我们永远觉得下一颗星触手可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