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你玩的《巫师3》《上古卷轴》这些神作背后,站着哪些富可敌国的游戏公司吗?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个单机游戏厂商市值排行榜,保证让新手小白也能看懂——毕竟连"如何快速涨粉"都能研究明白的你,看懂这个简直小菜一碟。
第一梯队:千亿俱乐部
动视暴雪:别看现在天天被骂,人家市值可是稳稳的650亿美元。光是《使命召唤》系列每年就能赚20亿美元,这数字够养活多少小工作室啊...
Take-Two:580亿美元的身家,《GTA5》卖了1.7亿份你敢信?这游戏2013年出的,到现在还在赚钱,离谱吧?
EA:540亿美元,虽然被玩家戏称为"氪金大厂"但《FIFA》《模拟人生》这些IP就是摇钱树啊。
第二梯队:百亿大佬
万代南梦宫:320亿美元,日系厂商扛把子。《黑暗之魂》《艾尔登法环》让全世界知道了什么叫"受苦游戏"育碧:280亿美元,年货信条虽然被吐槽,但《刺客信条:英灵殿》首周就回本了,这赚钱能力...
卡普空:160亿美元,《怪物猎人》《生化危机》双王牌,冷饭都能炒出满汉全席的狠角色。
等等,你说这些不都是做网游的吗?问得好!其实现在纯单机厂商真的不多了,大部分都是"单机+内购"的混合模式。就像你玩《赛博朋克2077》,本体是单机,但DLC和周边照样赚钱。
那些专注单机的狠人
CDPR:虽然《赛博朋克2077》翻车了,但靠着《巫师》系列积累的口碑,现在市值还有90亿美元。
FromSoftware:宫崎英高的公司,市值估摸50亿左右。《只狼》《艾尔登法环》这种硬核游戏都能卖千万份,就问你服不服?
Larian Studios:《博德之门3》的开发商,估值30亿。证明了好游戏真的能靠玩家口口相传逆袭。
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:为什么有些公司游戏评分超高,市值却不如那些做年货的?这就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了...
口碑≠赚钱的真相
1. 开发周期:《GTA》六年磨一剑,《使命召唤》年年出新作,资金周转速度差十倍
2. 玩家基数:3A大作开发成本动不动上亿美元,必须讨好主流玩家
3. 商业模式:卖皮肤比卖游戏本体赚钱,这是行业现状
举个具体例子:《星际拓荒》这种满分神作,销量可能还不如《NBA 2K》一个资料片。但你说哪个游戏更有艺术价值?这就很值得玩味了。
最近注意到个趋势:微软687亿收购动视暴雪之后,大厂并购越来越疯狂。说不定再过五年,我们玩的游戏都来自同一个爸爸。这到底是好是坏?我觉得吧...
当索尼微软这些巨头开始垄断市场,受伤的永远是玩家。还记得以前五十美元能买完整游戏的日子吗?现在七十美元买个基础版,季票皮肤另算。说真的,有时候挺怀念那些小作坊时代,虽然画面糙点,但创意是真的野。